顯示包含「沒有下次」標籤的文章。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包含「沒有下次」標籤的文章。顯示所有文章

2010年2月11日星期四

這一刻,我們沉默了(越南人)

星期五,太座入院了,亦預示了小女於母體內,經過差不多十個月嘅發育之後,已經按奈不住要走出來望一望呢個世界。一班太座嘅摰友於晚上嚟到醫院,希望以第一身與太座一起經歷呢個重要一刻。可是,對第一胎嘅孕婦嚟講,整個生育嘅過程是漫長的。過了探訪時間,太座未有進一步嘅動靜,筆者與友人只好離開醫院,往東大街祭五臟廟。




Madam好像是第一次嚟到東大街食嘢,顯得格外興奮。至於筆者及另一友人J,已留下不少腳毛,所以選擇權落在Madam身上。這次中選的是位於「安利」舊舖位嘅一間越南菜館。




時值差不多九點鐘,大家已餓得剩下半條人命。約略看來餐牌之後,便飛快地點了幾款比較容易烹調嘅菜色。香茅豬扒檬粉外表似模似樣,豬扒味道可口,肉質鬆軟。其實要令豬肉鬆軟,一點也不難,不需要用梳打粉,只要用生粉及生抽去醃,肉質便自自然鬆軟之餘,又不失彈性。至於檬粉質素普通而已;香茅雞翼與豬扒同樣地可口,也不錯。


肉燥紅米飯雖然做法簡單,但不知為何弄得水汪汪的,而且肉燥一點也不香,只有肥膩嘅份兒。原意是畫龍點睛的一塊煎蛋,做得馬馬虎虎,既不熱,也神秘地濕漉漉的,是一大敗筆;



越式春卷同樣是乏善可陳,春卷皮十分韌,也不可口,就算餡料豐富也是枉然,欠佳嘅春卷皮,已失去其神髓;最後是蒸粉皮,該是如薄膜般、呈半透明嘅粉皮,變得厚墊墊的。望上去,心已涼了半截。筆者與J有密契地相視一刻,再埋頭苦吃,心想如不是餓得瘋了,決不會在這裡浪費quota。

埋單每人五十二蚊,價錢雖相宜,但叫筆者回頭,難矣。

味道:2 (以5分最高)
環境:3
服務:3
衛生:3
價錢:3

用餐日期:2010年1月15日

地址:筲箕灣東大街55號地下

2009年12月15日星期二

食甜品度元宵 (天后甜品)

食完雲南米線之後,當然要食番啲甜品啦,順便食湯圓應吓節。此店在街角位,地方「的適」,但甜品選擇算多樣化。湯圓欠奉,幸好還有糖不甩充數。太座與筆者選了榴槤大小西米蘆薈西米露以及糖不甩


榴槤一向不是筆者那杯茶,太座則視之如珍寶。據太座嘅評價,這甜品唔夠凍。另外榴槤汁底雖然「杰」,但唔係因為榴槤料足,而是似西米煮耐咗、混合埋啲榴槤汁,食落像米漿一般。唔知係咪榴槤唔當造,成個甜品又唔香,榴槤又唔夠多,評分甚低,不會再光顧;



至於西米露亦同樣冇香味,味道淡如水,筆者求其吃完了事;



糖不甩水準以下之作,糯米粉同生粉嘅比例控制得唔好,所以黏口又唔彈牙。

再睇番有關食評,原來此店以「榴槤椰果冰」最好味,希望同太座再去試一試,不用再失望而回。

兩人共消費六十多元,與一般新式甜品店大同小異。

味道:1 (以5分最高)
環境:3
服務:3
衛生:3
價錢:3

用餐日期:2009年2月9日

地址:天后電氣道83-87號利景閣4號舖

2009年12月14日星期一

食湯圓前先醫肚 (味皇小廚餐廳)

日前經網上搜尋器推介「福元湯圓」,專程到附近一帶搵食。當然湯圓只是甜品,唔能夠(其實係唔足夠)裹腹。太座話近近地醫咗肚先,筆者路經此店,見一個叫沙田雞粥加蠔油撈粗套餐大約三十蚊,好似好抵食,就行咗入去。




除咗叫咗上述套餐之外,太座還點了鴨胸冬菇蕃茄湯麵。太座嘅選擇唔錯,一碗大既廿蚊,用料也算得上豐富,配合蕃茄湯底,有冇落味精不能確定,但就算有份量應該也很輕微。



至於筆者叫嘅套餐,有數處不足。首先粗麵嘅鹼水味未能完全清走,而且麵條有點煮得過火,使麵條黏黏的,破壞口感;



雞粥中嘅粥「水了了」,完全唔綿,火路不夠,米粒仲係呈現粒狀,係粥與湯飯之間嘅物體。雞皮鮮黃色,十分唔自然,有如塋光,有點恐怖,可能打針過度啩。

兩人共花費大約五十元,太座嘅評價肯定比筆者高出很多。

味道:2 (以5分最高)
環境:3
服務:3
衛生:3
價錢:3

用餐日期:2009年2月4日

地址:北角電氣道260號地下

2009年12月12日星期六

叉燒都有「五重天」? (蓮香居)

星期四,下了幾陣雨,掃走部份暑氣。太座為近日嘅腸胃問題到西環一位中醫師求診,中醫建議要食比較清淡嘅食物。筆者與太座隨後於西環會合,路經電車路嘅「蓮香居」,心裡有一試嘅念頭。


「蓮香居」與位於中環擺花街附近嘅「蓮香樓」本是同根生,可惜族人爭奪家產見報,不勝唏噓。是晚光顧,此居比彼樓嘅樓面更大,有兩層樓之多。不過樓底較矮,人多熱鬧起來,嘈音之大及雜亦唔係容易忍受。餐牌上嘅菜式與老店無異,一些傳統菜式如金錢雞、雞蛋焗魚腸等都有供應。可惜太座消化系統仍不是十分強壯,幾乎所有招牌菜都生人勿近,結果點了三餸一湯。




叉燒都有「五重天」, 如燒肉嘅話就一流, 叉燒則太膩了


揀剩嘅肥豬肉

蜜汁叉燒係筆者嘅主意,事前亦知道叉燒並不是新、老店嘅招牌菜,只是筆者近日興起叉燒專題研究,故一到粵菜館,幾乎都會點此燒味。一瞥之下,份量十足。再細看之下,問題便來了。叉燒切得太厚,而且厚薄不一,平均每片差不多有一厘米厚,部分更超過半寸之譜,此其一;其二係豬肉並不是脢頭位,而是五花腩肉,肥肉及瘦肉相間,足有五層之多,故筆者稱之為「五重天」,用五花腩做燒肉就一流,用嚟做叉燒就太過油膩了。結果,千挑萬揀,咬剩肥膏大半碟。見隣枱點了同樣食物,要用茶浸數遍才進食,一趣也。



醬燒骨係太座特地為筆者這種食肉獸而點的,外形有點似東坡肉,也是肥肉與瘦肉相間,論選材今次是對辦的。服務員用刀切開之後,瘦肉是白雪雪的,入口有少許鞋口,豬肉亦唔夠入味,油膩感頗重,用嚟送飯,飯粒沾滿了豬油,仲以為去咗「大榮華」食豬油撈飯添。同樣菜式,老店能做到入口肥而不溜,豬肉炆得鬆軟,水準有相當距離喎。





金銀蛋莧菜係為太座而選的,水準正常,冇乜嘢可以講。唯一要稱善就係老火湯(木瓜花生煲豬展),火喉十足,味道鮮甜,雖有味精疑雲,但已經係全晚比較合心意嘅食品了。

服務員基本禮貌可以,但點菜時會可能會遇到「極力」介紹貴價菜嘅服務員,當然筆者及太座有自己嘅想法,不受影響。

共銀二百五十蚊,平均每人一百二十五蚊,不算貴。本是同根生,為店名嘅擁有權對薄公堂,對外來客嚟講,佢地係用眼去辨認老字號食店,但對飲食有要求嘅朋友係用鼻及脷去辨認的。筆者嘅鼻同埋脷都投中環老店一票。


味道:2(以5分最高)
環境:2
服務:4
衛生:3
價錢:3

用餐日期:2009年6月25日

地址:上環德輔道西46-50號2-3樓
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